9月19日,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启幕,从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到黄浦滨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豫园等多个核心商圈、重要景区纷纷亮灯,打造全城璀璨的光影盛会。历时9年更新改造的老市府大楼,首次在节日盛典中璀璨亮相。
近年来,先后完成百余个城市更新项目,遍布历史保护建筑、旧区旧改、工业遗存、商业设施、城市历史风貌街区、交通枢纽、桥梁隧道、公路道路等领域,更新理念和技术也在全国多座城市推广应用。
城市更新事关民生、事关发展。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举行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对城市更新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城市所需,建工所能,我们肩负使命就要勇担责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表示,上海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上海建工来说,就要大力发展城市更新这一新业务。
不久前,上海再次强调,要以“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的韧劲,加快探索走出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子。站在全局来看,上海城市更新“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需要拿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
上海建工作为城市更新的实践者、推动者,亦是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和决心。9月中旬,上海建工与徐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动徐汇区城市更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四个一批”及低效用地城市更新工作的实践。
杭迎伟表示,上海建工将聚焦“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愿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强调科技创新,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塑造品牌影响力,提供城市更新论坛这样的大平台来促进观点交流,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群众生活居住空间。
前不久,黄浦区新昌路旧改地块屡次得到社会关注。这是上海探索“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模式下启动的毛地出让项目,由上海建工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建筑保护性卸解平移复建、地铁上盖建设和“海玥”品牌住宅建设,是上海建工既有能力、全产业链介入的集成展示。
住宅是上海建工涉足早、探索最多的城市更新领域。其中“两旧一村”改造项目作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关键举措,不仅承载着民生福祉,也是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发布,上海建工更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引领城市更新迈向新高度。
在“两旧一村”改造的实践中,上海建工通过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高效、可复制的建造工艺,高科技手段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改造效率,也支撑上海建工在“两旧一村”改造中走深走实。
惠南“城中村”项目B8-7地块,项目部创造了挖土历时40天、地下室一结构50天、从挖土到满足预售进度节点只用时5个月的成绩,比原定销售计划提前整整51天。B7-5地块去年7月开工,目前主体结构已完成。
去年底,浦东唐镇小湾村、暮二村等地块“城中村”改造正式启动,上海建工深度参与其中,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善。
黄浦区露香园二期内保留历史建筑“开明里”,在平移中采用“大型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整体(车载)平移与结构安全状况分析及控制技术”,并开发基于BIM模型轻量化技术的“损伤立帖式砖木结构顶升平移工程的监测、诊断、管控一体化软件平台”。
在曹杨二村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中,项目部利用无人机航拍,对22栋住宅楼的基础开挖、施工场地布置进行指导,利用BIM技术制作老旧楼板切割动画,模拟切割全过程。通过“贴扩建”增加房屋面积,解决了原来厨卫共用造成的生活不便问题。
存量小区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武宁路74弄新工房老旧小区改造中,上海建工全过程使用BIM工况策划分析技术和数值仿真分析控制技术,来确保小区结构体系、厨卫成套、加装电梯、形象外观等改造的可实施性和安全性。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缩影,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好城市历史的讲述者。然而,这是一件“求新”又“不求新”的事。“求新”在于,要用新技术新方法破解城市生长的难题;“不求新”在于要保留城市文脉,留住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尽管现代科技已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技术水平,但历史图纸的稀缺、修缮工艺的粗糙、材料选择的局限等问题依然棘手,数字化成为破题关键。在“世界会客厅”建筑群中,有两座百年仓库借力3D激光扫描、深度建模等新型数字化技术,从外观到细节精准再现历史风貌,包括46万块老砖头在内的近80%历史元素得以重新利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和完整性。
古代上海最高学府文庙修缮改造工程,预计明年年初竣工。由于历史图纸的缺失,建工团队对尊经阁屋面、外立面、栏杆等各处细节进行了影像资料留存,对“五脊六兽”的屋脊进行了各细部尺寸的详细测量与记录。在复建过程中,尽可能复原传统施工工艺,手工完成了屋面尾兽、雕花的刻画施工,生动呈现了原貌。
老建筑形态千差万别,在修缮中各有各的“难”,需要细心、耐心,以及有精耕细作的能力。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工程,坚持“整体性、真实性、可识别性、可逆性、最小干预、可持续性”的保护修缮原则,联合设计院根据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对外墙、梁、板等结构进行加固,确保建筑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运用传统工艺和数字建模相结合的手段,原汁原味保留历史信息。
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展览中心对保护的要求较高。在改造修缮中,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对上海展览中心的外貌进行无接触式查勘、影像资料记录、表皮模型建立和模型可视化查看。搭建的脚手架也采用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同时对修缮复原工艺可追溯式提升。
本次论坛的主会场黄浦区160街坊老市府大楼,自诞生百余年来,一直保持着未完成的形态,大楼启用时只完成了设计图纸的三分之二。在对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的同时,建工团队按照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实现围合。通过新造一座钢框架的环形建筑,把L形缺口补上,与老市府大楼连起来,实现了百年“围合”之梦,并于去年年底实现亮灯。
历史建筑不能像文物一样供起来,而是要注入新功能,创造新的社会经济效益。张园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正在建设中的张园东区引入平移技术、建筑机器人、逆作法,打造5.2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超过地面建筑面积),新增百余个停车位;项目工程师们还勘察了场地内的每个角落,为所有建筑3D量体裁衣,满足实现不可移动文保建筑地下空间的开发需求。秉持“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海建工将在张园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有机更新、历保建筑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三线枢纽型轨道交通地下换乘三大核心功能,实现从居住功能到商办综合功能的转换。
上海科技馆的大修工程,成为展馆运行20多年后迎来的首次最大规模系统化更新,团队利用三维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展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数字化修复与升级。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和历史保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更是为城市更新业务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以上海音乐厅为例,项目团队通过建立“电子档案”、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了一个详尽的“虚拟音乐厅”。这一平台不仅为修缮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参考数据,还实现了历史信息的全面集成与智慧运维管理。基于5G+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平台,在行业内尚属首创,极大地提升了修缮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兰心大戏院保护修缮和功能提升工程中,上海建工还与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合作,运用数字技术为其建立一套全生命期数字化档案,涵盖历史人文、重点保护部位、历次修缮工艺和材料等方面,成为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化管理平台研究的试点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以其“早启”的城市化进程闻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公共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面临老化乃至功能衰退的挑战。在土地资源极为珍贵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市民多元化需求、实现功能复合化,同时克服空间限制,成为了上海城市更新的核心议题。上海建工集团正积极引领并破解这一难题。
不久前,2024年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月大会暨综合创优观摩活动举办,地点就放在浦东名人苑城市更新项目,水生态修复系统、城市更新建筑矩阵、“数字监管”等关键技术和应用在现场得到重点展示。
这一项目由上海建工承建,应用多款建筑。名人苑要重构空间和功能,根据规划,要增加公园开放长度、沿街开口数量,改造水系,增加文体和便民服务配套,这里既有老旧建筑的改造修缮,也有多幢钢结构新建建筑。引入建筑机器人,可以把施工人员从高风险、高强度、高重复的施工场景中解放出来,打造一个“生态·开放·共享”的社区新家园,满足社区居民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跨领域的探索与创新。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上海建工的城市更新业务版图也在持续拓展与深化。从黄浦区金陵东路骑楼街改造、南昌路美丽街区的焕然一新,到虹口区北外滩滨河空间的贯通升级;从陆家嘴水环的璀璨绽放,到轨道交通3号线号线信号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再到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的绿色转型……上海建工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带来新生与活力。
上海许多地标性建筑,也有建工人的身影。国内最早的地表水厂、国内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地区最大水厂——上海杨树浦水厂启动深度处理改造。上海建工技术团队从项目设计之初,便融入了数字化与智慧化元素,秉承“水质卓越、环境友好、运营高效、文物守护”的四维保障理念,运用自主研发的SMEDI-CBIM项目管理平台,深度融合设计与施工,实现了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在当前的城市更新的大环境下,注重功能和品质的迭代升级已成为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要求。去年6月,上海建工完成卢浦大桥结构性维修工作,为大桥“强身健体”。经过此次大修,上海建工不仅提高了桥梁结构稳定性和桥梁外观形象,强化了智慧数字化特性,而且通过智慧施工实现节能不扰民。
上海建工以匠人之心传承接续,参与30多年前参与设计建造的内环高架工程,进行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改造后的高架道路设施和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更有效满足市民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
上海,这座深植商业文化底蕴的城市,坐拥众多历史悠久的百货地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商场的传统业态与布局逐渐显露出疲态。面对这一挑战,上海并未选择简单的拆除重建之路,而是选择了城市更新的策略,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赋予老商场新生。
在这一过程中,“一升一降”成为了关键原则:提升修缮、保护、更新建筑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让城市更新的效果更佳;降低工程产生的噪音、扬尘等,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商场改造虽能提升业态,但闭店难免造成短期亏损。针对这一需求,上海建工研发出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借助BIM技术、VDP虚拟决策平台、数字风险控制系统等,建设者在电脑里重现商场面貌,提前“演练”施工,排摸、监控、破解隐患风险点,精准把握施工区域和时间,从而降低施工影响,最终实现不停业改造。第一八佰伴、港汇恒隆广场就是典型案例。
面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这一“硬骨头”,上海建工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艺。外滩中央商场由4座百年市优秀历史建筑组成,面对外观原有风貌精准修缮、内部空间“热水瓶换胆”、原址地下增加5层空间的高难度挑战,上海建工通过数字化技术逐个击破。技术人员分别使用了三维扫描技术精准复制建筑三维信息,数字化仿真技术模拟施工可行性,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全面数字化监测。
上海建工还积极响应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的号召,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更新项目之中。锦沧文华广场的绿色改建成了行业内的标杆之作,展现了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生;上海书城的碳中和改造获得了2023年第一批“碳中和建筑铂金级认证项目(设计)”荣誉,建筑总体绿色建材比例达到近80%。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单个商场更新的同时,上海建工还注重商圈的整体提升与协同发展。通过构建连廊、优化布局等手段,促进相邻商场间的“抱团取暖”,实现了区域人流的持续导入与效益的最大化。在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等项目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实践,展现了商圈升级的新模式。
作为“城市更新专业实践者”,上海建工依托技术创新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建造优势。百联西郊购物中心,是中国首个具有北美风格的开放式社区购物中心,诞生在2004年,在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上海建工还承担了购物中心后续的运维管理,引入“高效机房”概念,为百联西郊提供最新高效能源站设计、施工、运维一站式服务,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购物中心7×24小时自动化节能运行,制冷效率比原系统提升30%以上,制热效率提升300%以上。
一座城市的空间家底就这么多,怎么变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产业?答案写进了行动方案,即推动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简言之,就是让城市家底有新的内涵。
上海产业园区虽然情况不尽相同,需要量身打造升级方案,但无不以集约型、高质量为核心。拥有近50年历史的浦东水泥厂(又称张江水泥厂),正通过整体更新改造,开启工业遗存与当代城市发展的“共融”之路,一座产城融合标杆园区“张江之尚”,将在这里崛起。
“张江之尚”,定位为集产业共生、建筑多元、人文共享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园区。针对张江水泥厂工业遗存筒仓建筑内衬清水混凝土的结构施工问题,上海建工将采用三维数字化加工和模块化组装技术理念,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涵盖数字化加工、高性能材料及精细建造等领域的技术体系。
2023年,上海启动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漕河泾元创未来中心被视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的标杆之一,探索超大城市产业园区更新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在元创未来中心项目中,上海建工充分发挥超大型建筑、综合体建造优势,参与科研地块打造区域地标性高品质园区。
在保护中更新,在承续中提升,城市更新要注重功能更新,上海建工正以“城市更新专业实践者”的姿态,承担起赓续上海历史文脉、重塑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能级的新使命,积极在城市更新领域开辟新天地。
【本文标签】 杏鑫娱乐代理电话 杏鑫娱乐代理电话-杏鑫注册总代-杏鑫平台线路测速-360推荐
【责任编辑】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
1306396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