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一带四缝”指后浇带、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设计过程中很多人将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混为一谈,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小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及消除施工期间的差异沉降等;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直接减少使用期间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不宜仅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结构超长(见《高规》-3.4.12、《混凝土规范》-8.1.1)的温度应力问题。对温度应力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 1/3 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上部结构后浇带宜与地下室后浇带位置相同,也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
习惯上可将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机如下:
1)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其浇筑完 60 天时,大致可完成收缩量的 70%(《防水规范》指出: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在龄期为 6 周后才能基本稳定)。
2)沉降后浇带,主要用以消除施工期间建筑物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后浇带混凝土与其两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应有足够的保证。一般要求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完工1 个月后浇注,因为只有在主体封顶后,也就是静荷载都添加完了,再放置一个月(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
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才能保证沉降后浇带两侧的主体都在满静荷载作用下有一定的时间去完成自身的沉降,且沉降后浇带处需要做厚,并在底层添加不小于直径为 10 的钢筋网片,用构造措施再次加强或抵抗以后的沉降差。
3)伸缩后浇带,主要用以减少早期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一般要求伸缩后浇带在两侧结构浇筑 2 个月后合缝,因为现在的混凝土多数都用 C30 及以上的的强度,C30 及以上强度的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
所以在出厂前生产时都向混凝土里加入了粉煤灰,加了粉煤灰虽然提高了其和易性,但却使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的速度降低了,原来需要 28 天就可以达到强度,加了粉煤灰后就需要 60 天后才能达到强度,即两个月,伸缩后浇带的每一层在达到两个月后都可浇筑,不必等主体施工完再一起浇筑。
1)后浇带的间距由设计确定,一般为 30m,后浇带宽度一般为 800~1000mm,见图2.6.11-1。通过后浇带的板、墙构件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
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并提出清除杂物垃圾的措施,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如梁面、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2)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①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②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③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第 12.2.3 条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见《高规》-3.4.12、《混凝土规范》-8.1.1)时,可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 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 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第 7.4.2 条规定: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时,应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当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应采取设置沉降后浇带、温度后浇带、诱导缝或用微膨胀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浇筑基础等措施。
第 7.4.3 条: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800mm,在后浇带处,钢筋应贯通。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和钢丝网隔断,保持带内的清洁,防止钢筋锈蚀或被压弯、踩弯。并应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第 7.4.4 条: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应将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且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
第 7.4.6 条:沉降后浇带应在其两侧的差异沉降趋于稳定后再浇筑混凝土。
第 7.4.7 条:温度后浇带从设置到浇筑混凝土的时间应不宜少于两个月。
第 7.4.8 条: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宜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做好养护工作。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 8.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第 8.4.20 条规定,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用于控制沉降差的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置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第 5.2.2 条规定: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第 5.2.3 条: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第 5.2.4 条: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 700~1000mm。
第 5.2.5 条: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5.2.5-1~5.2.5-3。
第 5.2.10 条: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第 5.2.13 条: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认真分析各规范的相关条文对后浇带要求的差异。从以上规范相关条文可以看出,规范不同对后浇带的规定和要求不尽一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①后浇带宽度不一致。有的规定不宜小于 800mm,有的规定为 700~1000mm。
②后浇带间距不一致。有的规定为 30~40m,有的规定为 30~60m,有的规定为超过 40m。
③后浇带浇筑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两侧混凝土龄期为 2 个月后,有的规定为 42d 后。
④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一致。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14d,有的规定为不少于 28d。
⑤后浇带钢筋是否贯通不一致。有的规定基础部位必须贯通,有的规定基础部位不宜断开,措词份量有别。
2)后浇带采用比相应结构部位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伸缩后浇带在两侧结构浇筑 2 个月后合缝,沉降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完工 1 个月后浇注。
后浇带养护时间不得低于 28 天。施工期间后浇带两侧构件应妥善支撑以确保构件和结构整体在施工阶段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膨胀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应遵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由于后浇带的保留时间一般都较长。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采用传统的后浇带方式,后浇带必须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这就要求在主体施工过程中持续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保持在基础以下,等到主体结构完工并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后才能停止降水。
第二、基础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由于昼夜温差的存在,基础、外墙易产生伸缩裂缝;
第四、基础土方不回填影响后续工序的施工。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在实际的工程中,采用对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进行超前止水的新方法。
超前止水后浇带技术适用于所有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尤其适用于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高层建筑或主体施工时间较长的基础后浇带工程,也适用于须留设后浇带但基础不能长时间暴露需立即进行基础土方回填的工程,同时适用于施工场地狭小或工期紧需进行砌体等后续工序穿插的工程。
当工程基础部分需留设沉降后浇带或伸缩后浇带时,在基础底板或外墙的后浇带部位增设一道含 30mm~40mm 宽的伸缩缝混凝土底板或导墙,伸缩缝设置橡胶止水带。该底板或导墙与基础底板墙体同时浇筑,并留设后浇带。
在基础工程完成后,进行外墙防水、土方回填等后续工作。当上部结构荷载能够抵抗地下水浮力时停止降水。在主体完成后,可以浇筑后浇带时,再浇筑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基础底板、外墙的后浇带超前止水构造见下图。
1)与通常的后浇带施工技术相比,基础后浇带超前止水施工技术可以缩短基坑降水时间,降低施工费用,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水资源,节能环保。
2)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采用了多道防水构造措施,能保证混凝土的防水效果,防水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3)基础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可以在基础完成后,及时进行基础外墙防水、室外土方回填,降低因地下室暴露期间昼夜温差产生结构裂缝的概率,同时消除了深基坑带来的安全隐患。
4)同时,及时进行土方回填后,可以进行砌体等后续工序的施工,更加合理的进行工序穿插,缩短工期。
由于施工技术或施工组织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按计划中断施工,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而是一个面。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1)柱子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柱子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留在板底以下 20~30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面。(大断面梁, 没有具体规定断面尺寸,一般认为和板连成整体的梁应和板同时浇注,只有当梁的高度大于 1m 时,才允许将梁单独浇注并按规范规定留置施工缝。)
4)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 1/3 的范围内。
5)墙体的施工缝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 1/3 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界处。
6)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 1/3部位,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雨蓬由于浇注量少且属于悬臂构件,应一次浇注混凝土完毕,不能留施工缝。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向设置的一条构造缝。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但考虑到基础部分由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少,所以不必断开。
当建筑物建造在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因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时,建筑物会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导致它的某些薄弱部位发生错动、开裂。
为此在适当位置设置垂直缝隙,把它划分为若干个刚度 (即整体性 )较好的单元,使相邻各单元可以自由沉降,这种缝称为沉降缝。它与伸缩缝不同处在于,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在构造上全部断开。
在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 9度的地区,当建筑物立面高差在 6 m以上,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截然不同时,应设防震缝。
防震缝和伸缩缝一样,将整个建筑物分成若干体形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防震缝沿建筑物全高设置且两侧布置墙体。
【本文标签】 杏鑫娱乐代理电话 杏鑫娱乐代理电话-杏鑫注册总代-杏鑫平台线路测速-360推荐
【责任编辑】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
13063968696